Skip to main content

HKU ICB

香港人才战——如何吸引全球顶尖人才

Back

25 Mar 2025 | 深度观点

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2025年新年展望论坛

孙玉菡先生主题分享

 

我来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,题目是刘教授建议的 “人才战”,这个战我觉得是对的,但要正面地看。这场人才战是全球范围进行的,我认为谁能赢得人才战是看谁最美好,谁的制度、环境总体的分数最高,就可以吸引人才来。我觉得这是正面的一件事,不是靠强权的,逼也逼不来,因为来的人才肯定是自愿来的。

 

副题目是“如何吸引全球顶尖人才”,这个话题大家都很熟悉了,每次我们都提到一国两制,我也仔细思考了,其实香港最大的红利就是一国两制的红利。

 

在吸引人才方面我们做了两年,因为我们当初制定“高才通计划”细节的时候也没有想到,从整个区域来看,香港可能是唯一一个有生态环境的城市,什么都有,让人才可以来香港发展。要是单一看的话,香港土地不大,生活成本很高,人也很多,感觉不一定是最美好的,但是综合所有条件来看,不管是我们的普通法、低税制、金融发展,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,教育的资源,总体算起来这一区域内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复制香港的要素。这个可能就解释了为什么过去两年我们只是打开了门户,让有兴趣来香港发展的人才可以来香港先寻找机会,取得了超出我们预期的成果,这一成果反过来也印证了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巨大吸引力。

 

一国是比较大的概念,但再想通一点,香港未来的发展,如果需要祖国的支持,我相信中央肯定是大力支持我们的。重点是我们要有远见,有路径让香港往前走的更好。做到这一点,我认为需要大量多元化的人才来香港。打个比方,在香港这个大的生态环境下,人才刚来到香港的时候要适应我们,因为他们要在这里定下来找机会,但是再过一段时间,过去来到香港的人才肯定會改变香港的环境,讓以后香港的生态变得更丰富。因为今天是大学,所以就讲一些我们策划高才通计划时背后的理念。说实话,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并没有想的这么具体,只是通过两年的实践,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思考这个事。

 

因为过去两年中包括香港立法会议员在内,经常有人问我:你没有提供任何的资助──没有房子的资助,也没有任何资金的资助,香港凭什么在人才战里胜出?我一直强调我们最大的根本就是香港的制度和我们提供的机遇,事实也证明我们是对的,过去我们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。

 

这7项人才入境计划都是政策定出来的,其实都在变化当中。再看的细一点,里面就分两种,一种是过去有的,过去的人才计划要先找到雇主,拿到一个工作,雇主替你申请来香港,这是过去的安排;还有优才计划,过去是有限额的,基本上就是要先有工作。在人才挑选的整个过程中,我们的感觉是速度太慢,而且量不够。

 

所以两年前我们在想香港既然疫后复常,面对这么多困难,用内地的讲法是解放思想,重新想一下香港要在人才战方面取得成果的话,我们可以怎么做?

 

做就是放开,放开就是“高才通”。“高才通”这个名字是我定的,“高才通”其实后面的想法非常简单,就是先让人才来,再找工作,找到工作可以留下来,找不到就和平分手。就是这个概念,先有量。实际想一想,人才无外乎就是受过高等教育,他本身有素质,有机会可以发挥自己;另一个是他做生意、做工作非常成功,怎么成功?赚很多钱。就两个要求,一个是来自非常优秀的大学的人才,而且只接受本科生,当时我们也想了很仔细,指定本科生是因为本科生是最难考的,当然研究院也非常优秀,但是研究院的光谱太大、太广,我们怕香港承接不住大量人口的涌入,所以就定了只接受本科生;另一个就是你的收入要到某一个位置,当时就定了250万的年薪也好,公司的盈利也好。这两个要求确定后,高端人才就可以在短时间内,通过线上申请来香港。

 

来香港以后怎么办?这就看香港和你们之间的缘分,怎么用好香港了。当初制訂的是两年,找工作也行,自己创业都行,我们没有限制,这是开始。去年我们复盘高才通计划的时候,就看到其实高才通也可以演变。演变的原因就是开始定的都是两年,后来改了,你是属于高收入、A类人才,我们就给三年期限,因为我们看到了香港的A类人才,无论是找工作、创业似乎都很成功,对香港的贡献很大。所以我们觉得给三年也是挺稳妥的,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属于这个类别的人才,可以快一点决定来香港,就是这样定了三年。

 

当时很多细节也改变了,包括不一定所有的工作都要在香港做,往后我们可以再讲一下。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,这些都是制度的改变,今年这样做,要是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,有的地方要再优化、再改变的话都可以变,重要的就是在不断的改变当中让这个制度发挥得更好。最终我的感觉是香港在过去一百多年,我们形成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制度,在这里可以办成大事,可以为香港、为国家做贡献。但是制度用的好,最终靠的还是人。香港的成功都是靠大量外来的人来香港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。所以“高才通”的理念也没有变,也就是引进大量人才,让他们在香港的制度里面寻找自己的机会。

 

说实话,我有心理准备,可能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不适应,需要暂时离开。但这也不是问题,他们可能会再回到香港,我们都是欢迎的。

 

“高才通”计划合资格大学我们定了四个名单,并不是说我们认为这四个名单最好,而是环顾全世界只有这四个名单比较客观,所以我们就用了这四个名单。如果未来有第五个世界认可的名单,我们愿意拉进来,让整个“高才通”的高校数目有一个有机的变化。其实你算一下现在我们改动了以后,“高才通”计划中一共有199所合资格高校。现在香港有八所最好的高校、大学,要是没有“高才通”的话,每年服务香港的人才量就是来自这八所大学,有了这199所高校,可以来香港工作的人才数目就从8所增加到199+8,有超过200所大学的毕业生都可以选择来香港,让我们人才的Catchment Area (招收范围)大很多。

 

当然过去两年的经验显示,目前主要的申请者还是内地为主,但是再看细一点,很多申请者其实在海外读书;要是用学历算,应该有40%的内地申请者毕业于海外高校,有很大部分是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和澳大利亚。这可以为香港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动力。

 

我们再来看一下入境期限的安排,除了A类、B类、两年、三年以外,我们现在提了另一个比较创新的想法,就是由于香港经济产业结构的问题,金融类、商贸类的人才来香港找工作不难,也很容易找到他的定位,某一个层次的科技和创新人才也可以。但是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由于香港的产业结构问题,不容易在香港找到他认为适合的工作,反而在湾区或者其他地方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,所以我们就定了新的政策。他不一定需要在香港受聘,可以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受聘,但是有一个条件,就是他需要定期回香港,而且收入里面有一部分要在香港缴税就可以。当然不是任何普通的工作都可以申请,我们现在定了一个工资的门槛,就是每年的收入是120万港币或以上,你就可以通过这种手段拿到“高才通”的资格,工作大部分时间在香港以外,我相信很多是在大湾区,但是要定期回香港,这样就可以用好“高才通”的政策,拉动整个大湾区的发展。这个政策是今年已经定了,对于很多想在湾区发展的人才,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便利。

 

“优才计划”在过去是比较受欢迎的,在过去几年大家对“优才”好像没有“高才”那么重视,其实现在“优才计划”也做了两个改革,一个是过去一段时间“优才”的审批时间比较长,因为整个审批的过程比较繁复,现在也改变了,其实就是参考了“高才通”,我们叫Scoring system (打分制度),通过线上提供你的资料,我们有一个打分,打分以后应该很快就可以告诉申请的人士成功还是不成功,所以“优才”变得比过去简单了很多。

 

第二个是“优才”过去没有,这次提出我们有一个邀请的类别,香港这么多年来人才入境的计划都是需要你主动的申请,我们去审批,这个概念好像香港站的位比较高一点。但是我们感觉有一部分非常优秀的人才,可能是非常出色的企业家,也可能是某一个领域有非常出色的成就,香港想主动邀请他来。我們现在已经开始制訂细节,可以主动邀请 “优才计划”下每年为数不多的人士,而且在邀请的过程里,针对他本身的需要,也可以制訂一些比较个性化的条款来配合他。

 

另外就是欢迎很多在香港大学毕业的人才回港就业,其实挺方便的,你毕业以后有两年的时间可以来香港寻找机会,这都是在我们的人才政策下面,希望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,让有能力,愿意来香港寻找机会的人才都可以来香港发展。

 

我们看一下申请的数目,我深受鼓舞,这是两年可以达到的数目,从两年前我们推出“高才通计划”到现在,两年时间我们收到了超过43万的申请,不同的类别都有,批准的有27万5千。要是看高才通的话,也是非常的成功,我们通过两年时间,一共收到了11万6千的申请,批准的有9万多。可以看到在整个香港人才政策里面,高才通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,往后很多细节也要和大家商讨,尤其是通过高才、优才来香港的人才,可以很快的落地生根,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读书的问题,还是找工作创业的问题,我们都要想办法。

 

从两年前,我们的目标是抢人才,到现在我们最大的目标是留人才,但是留的过程里面,我们有很清楚的原则,并不是说我们要调低要求,要求是不变的,要求是需要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创业,但是怎么让他們更适应香港的环境,用好他們,就是需要提供更多的便利协助,並運用好整个社会的资源去做。

 

另一个要提一下刚刚成立的教育、科技和人才委员会,两年前我们做的就是解放思想,为到港人才提供不同渠道的便利,在抢人才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,在留以外,我们要结合一体化想法,就是人才来到香港,我们的教育、科技和人才的政策要一体化去想,里面很多细节要配合,不要单独去做。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陈国基司长,我是其中一个成员,我是秘书长,他是主席,还有其他两位局长,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委员会,为香港未来的人才做的更好。其实人才来了以后,不管在教育、科技和人才政策方面都要配合,细节的事要是你们有好的想法,也可以向我们提一下,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面做的更有目标。

 

在我看来人才办有个工作也积极的做,就是要走出香港,到海外去推广。我认为香港的人才库,除了数量以外,要更国际化,我觉得香港最重要的是做得更国际化,过去两年不管是高才还是优才,主要的来源还是内地的同胞最多,当然很多都是在海外受教育,这个我们非常感恩,也继续在这方面去努力。但是我们不应该只看香港和内地之间,我觉得用好香港的定位要到海外去,我们人才办的同事去了不少地方,包括加拿大、德国,也到了东南亚,再过一段时间,我要带队到马来西亚去,也连同大湾区的一些城市,以及北京、上海一块儿去,用香港、大湾区的概念去抢人才。比如他们到德国去,當地的反應比我们想的要好很多,他们办了一场座谈会,来了差不多100人,而且主要是德国当地人,并不是当地华人。欧洲、美加对香港的认识不多,而且他们又受国际传媒影响,对香港的印象比较偏頗负面,所以我们要多走出去,想办法通过香港大学这样的高校让海外人才,尤其是年轻人来香港看一下。只要他们肯来香港看一下,感受一下,我相信很多国际人才是愿意来香港发展的,我们希望再过一段时间来讲高才通的话,海外人才占的比例更高一点。让香港在发展中更具国际化优势,这个也是在一国两制下,香港希望做得更好的方面。

 

Q & A

 

刘宁荣教授:我们今天也看到了内地在高才通的申请当中,人数相当多,刚才你也谈到了要做一个平衡,更多还是想看到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,香港设计实施的吸引顶尖人才的计划,如何在不影响本土人才培养的前提下,保证香港的竞争力?

 

孙玉菡先生:感谢刘教授,这个问题问的挺好的,其实我们定高才通的政策,以及所有的人才政策,后面都有一个指导思想,就是尽量不要影响本地的学生。制訂高才通计划的时候,如果申请者毕业不到五年,工作经验少于三年,每年我们只吸纳最多一万人,其实每年毕业生大约是4万到5万,意味着最多最多有20%是外来人。其实你想通了,香港现在的需求是人不够,人才也不够,我们整个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,香港现在大环境是需要更多的人,所以引进人才对本地人的影响其实并不太大。而且大家再想一下,要是通过引进人才,當中很多是创业的,整个蛋糕做大以后,其实对本地的学生也是一个好事。

当然讲起来简单,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行行业业不一样,某些行业可能本地毕业生感觉好像比过往竞争大了一点,但只是竞争大了一点,其实找工作来说,我感觉困难不太大。我觉得本地人应该不用担心,因为本地人在香港应聘,肯定是占优的。首先语言就有优势,说实话很多来香港的人,最大的投诉就是他不懂广东话,很多雇主不愿意找一个不懂广东话的人。所以你本身就有优势,你可以讲广东话,而且有的可能不太了解香港的环境,所以我觉得本地人不用太担心,习惯就好了。

 

刘宁荣教授:第二个问题与人才流入的挑战和机遇有关联,大家知道现在香港也在发展医疗、科技、教育等领域的行业,人才缺口是很厉害的,随着外部人才的涌入,香港需要应对哪些潜在的社会问题和隐患?例如住房、公共服务,如何跟当地的居民融入,不要给当地居民带来不必要的负担,以保证人才流入之后,他们也有好的发展机遇,也能够为香港的长远繁荣奠定基础。

 

孙玉菡先生:感谢刘教授,我觉得现在香港也一样,环境造就我们去抢人才,比如住的问题,过往香港的房子是一个很大的压力,现在刚好地产是一个比较低潮的时候,所以人才来香港,正好就配合了这个世道的发展,人才多了是好事,我觉得这个是好的。

 

但是我也留意到孩子读书的问题,最近好像引起了多一点的讨论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的想一下,也可以解决的,香港本身就是孩子不够,现在每年出生就3万多一点。往下看我们的孩子肯定是不够的,通过高才、优才,他们的孩子来香港念书,这是好事。其实大家关心的就是大家都想争好学校,这是很实在的事,怎么在这方面可以更平衡一点,我理解教育局正在研究,而且在司长带领的教育、科技和人才委员會,也在讨论这一问题,看怎么可以更好的让大家用好香港这个平台。

 

但是对我来看,这一波通过高才、优才引进人才,他们的孩子和配偶来香港,英语讲是Complimentary,因为香港这段时间缺人、缺人才,我们房地产正好到了一个相对低潮的时候,他们来都好,而且孩子不够,所以教育系统其实是可以吸纳的。但是怎么形成一个机制,我们要通过实践慢慢摸索一个路径出来。但是总体看我觉得是正面的。

 

我补充一句,我刚刚讲了,大家找资料可以上网找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“Hong Kong Talent Engage”就可以找到很多资料,而且也希望大家有什么意见反映给我们。我刚才也讲了,香港的人才政策并不是铁板一块的,这几年都在变,变的原因是我过去两年走访了很多人,也听了很多意見,所以我回去再想一下怎么去变,一直在变。但是变的过程中,说实话也要看一定对香港有利,也要考虑香港社会的稳定。但是很多人才提的事,我们也的的确确在高才、优才的改变里面反映出来。所以请大家不断提意见给我们,我是非常愿意不断调整我们的人才政策细节,更好地用好香港这个平台,不光是为香港,对于整个国家发展,我们都可以做贡献。

 

 

作者简介:

孙玉菡先生 Mr Sun, Yuk-han Chris

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